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百家讲坛喻大华道光,听喻大华讲道光皇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在中国两千年的"皇帝大舞台"上,几十个王朝、几百位帝王,"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幕幕历史大剧。
2、道光皇帝主宰中国命运三十年。此间,面对边疆分裂势力,他立场坚定,倾力讨伐;针对漕运、盐法弊端丛生,他重用陶澍,奋力改革;针对鸦片泛滥,他指示林则徐虎门销烟,不乏"开国帝王"的指挥倜傥。
3、道光皇帝力戒浮华,克勤克俭;批答奏章,召见臣工,日以继夜,对国事可谓鞠躬尽瘁,从中可见"守成君主"的兢兢业业。
4、道光皇帝改变不了王朝没落的大趋势,面对吏治腐败、毒品泛滥、英国挑战,心中满是"衰世之主"的悲怆与无奈。
5、总之,道光一生勤政图治但鲜有作为;貌似平庸却频断要务;乾纲独断但又不乏集思广益;不拘一格重用贤能,却也大用佞臣;力行节俭反而被后世取笑为抠门吝啬。他资质一般,却不甘于现状;对王朝的没落无力回天,但又以精卫填海般的毅力与勇气去对抗宿命…。
6、道光皇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位君主,又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位君主。说道光"亡",这好理解,因为他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和清王朝的衰落期;但是,怎样理解他的"兴"呢?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面浮雕就是道光王朝的虎门销烟!
7、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国结束了闭关锁国状态,开始向世界开放,这是个充满苦难的历程,也是个新生的历程,是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第一步。中国从此进入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人们将这一转型称之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是一段何等艰难的岁月啊!诚如史论,此前的中国,千年不变;晚清中国,十年一变!
8、从道光中叶起,中华民族在失败面前没有自甘沉沦,而是在抗争,在努力。一百多年的苦斗,一百多年的抗争,换来了百年后的辉煌。
9、道光是一位距今不远,影响犹存的皇帝。
10、道光去世于1850年,距今已一百七十年了。此间,中国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应该承认,中国人民依然致力于国家富强的努力和发展模式的探索,那场发端于道光中叶的跨世纪的社会大变革并没有完全结束。困扰道光皇帝的边疆矛盾、民族纠纷、毒品泛滥、吏治腐败、经济危机、西方压迫等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11、中国两千年皇帝制度中涌现出了像秦皇汉武那样雄才大略的君主,涌现出了像唐宗宋祖那样贤明仁慈的皇帝,但若论与今天中国联系紧密、影响犹存的皇帝,当首推道光。真是千年朝堂,鲜有此帝!
12、可见,道光皇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王朝就是今天中国的"昨天"。回顾中国的"昨天",绝不是为了不忘过去那点事儿,而是要把"昨天"当成"今天"的镜子,把昨天当成今天进步的基础。
13、让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比先人看得更远!
14、让我们走近道光皇帝,登上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去感受那充满屈辱而又不乏壮丽的艰难岁月吧!感谢先贤,敬恩历史。
15、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六代君主,1821~1850年间在位。此前,清朝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代君主。
16、道光名旻宁,本名绵宁。因旧时臣民在书写时要避讳皇帝名字,而"绵"字较为常用,避讳不易。所以早在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就规定皇孙中"绵"字辈为帝者当改"绵"为"旻"。
17、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驾崩,旻宁即位,这位皇子摇身一变成为一国之君,开始谱写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壮歌。道光皇帝的登基拉开了晚清的序幕,而嘉庆的驾崩与道光的承继大统,却成了留给后世的难解之谜。嘉庆究竟是怎么死的?道光的继位是否合法?这些纷纷扰扰的故事是否真的有谜底可言?
18、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公历是1782年9月16日,清晨五六点钟,乾隆的嫡孙,后来的道光帝,旻宁在康乾盛世恩泽的沐浴之下出生了。出生地为紫禁城的撷芳殿。
19、太监一溜小跑到乾清门向正开早朝的乾隆皇帝报告,说皇十五子永琰(当皇帝后改名"琰")的福晋刚刚生了个小阿哥。
20、"生个小阿哥有什么稀奇!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21、乾隆帝有多少孙子?自己也说不清楚,而且大多他都不认得,每到过年的时候,这些皇孙都会给爷爷乾隆帝拜年,乾隆一看,觉得他的皇孙长得都很像,就像一个模子出来的。于是乎,一人一个红包,打发走了了事。相比较而言,这些皇孙还是很有福气的,比他们更郁闷的是乾隆的孙女们,基本上没见过乾隆的面。
22、前来报喜的太监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23、别看乾隆皇帝不动声色,但心里却乐开了花。虽说他子孙满堂,但这位皇孙可与众不同,因为这个皇孙的父亲永琰早已被密立为皇太子。旻宁的出生预示着皇家血统的绵延不断。而且永琰的长子刚刚夭折,此时他的心情极度难受,乾隆帝也正为他捏了一把汗,现在永琰的次子出生了,希望又有了,怎么能不高兴呢?但是,这一层窗户纸不能捅破,因为永琰的太子身份是秘密确立的,除了乾隆,谁也不知道,所以乾隆只能关起门来偷着乐。
24、旻宁的父亲永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母亲即后来的孝淑睿皇后。旻宁是嫡子,排行第二,但是排行老大的小哥哥已经夭折,他实际上成为嫡长子。后来,旻宁当了皇帝,史称"有清一代,皇帝嫡出者,只此一帝"。大家知道,汉族家法都是立嫡长子,大清呢,不是不想立嫡长子,而是截止到嘉庆帝就立不出个嫡长子来。
25、一天早晨,六岁的小旻宁被太监从睡梦中叫醒,抱进书房。从此,除年节、皇帝和皇后的生日外,他都是在书房里度过。每天早上四点,天还黑着,皇子皇孙就要进书房温习功课,此时师傅还没来,几个苏拉、太监在皇子皇孙们的朗朗读书声中倚柱而寐,残睡未醒。六点,师傅到来,开始授课,下午两点,师傅出宫。而这些"苦命"的皇子皇孙还要接着学满语,练骑射功夫,直到日落方能休息。
26、为了培养文能安邦治国,武能驰骋疆场的接班人,清朝制定了近乎残酷的皇子教育制度。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赵翼曾经在军机处值夜班,经常看到皇子们披星戴月、秉烛勤读的一幕,他发自内心地说:"我们这些靠读书挣饭吃的人尚且起不了这么早,何况天生富贵的皇子日日如此!怪不得人家文武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感慨道:"我朝谕教之法,岂惟历代所无,即三代以上,亦所不及矣!"
27、乾隆皇帝还不时抽查,生怕师傅要求不严格。就在旻宁进书房的第二年,乾隆帝发现不少师傅擅自停课,就将这些师傅分别降职、革职,其中满族师傅每人又被重打了四十大板。这个事儿轰动了北京城。说起来算是"家长"打"老师"了。旻宁为此很是揪心,后来听说打人的人并没有用力,不至于很疼,他才略微安心。
28、旻宁修文习武,十分专心,进步很大,不仅汉学基础扎实,而且武功也修炼得十分好。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仅十岁的旻宁随祖父乾隆帝行围,居然射得小鹿一只,围场之上欢声雷动。八十高龄的乾隆老爷爷兴高采烈,赐旻宁黄马褂一袭、翠翎一支,还专门给他做了一首诗。
29、十岁的孩子居然能射死一头小鹿,您信吗?十岁的孩子胳膊有多长?能把弓拉到什么程度?能将箭射出多远呢?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但是《清高宗实录》的记载有鼻子有眼:乾隆皇帝如何高兴,如何向周围的人炫耀自己十二岁时就射杀了一头熊,现在孙子旻宁射死一头鹿,鹿虽不是猛兽,但也十分难得。
30、其实,事情的真相大概是这样:旻宁打猎,侍卫守护在左右,旻宁开弓射箭之后,侍卫必定也会立即开弓或者开枪,但这个功劳不是侍卫的,一定在旻宁头上,侍卫将功揽到自己头上也没用,因为侍卫的职责就是守护旻宁并哄他高兴,要是连带旻宁的祖父一起哄高兴就更圆满了。
31、当时现场还有花絮。清朝的李孟符在他的《春冰室野乘》中有如下记载:乾隆爷不是要赏孙子黄马褂吗,但哪有十岁孩子穿的黄马褂啊?拿不出这身黄马褂,旻宁就跪在地上不起来,他怕他爷爷赖账。没办法,乾隆就让人拿来了一身成年人的黄马褂给他穿上。现场顿时笑声一片。可以想见,十岁的孩子穿上成年人的黄马褂该成什么样子?史书记载"裾长拂地,不能行",就是衣服一直拖到地上,已经不能走路了。乾隆皇帝命身边的一个卫士上前抱起了小旻宁,这真是"日落西山红霞飞,抱着旻宁把营归"。
32、射鹿这件事可能有一定的渲染,但旻宁武功不错这点看来不必怀疑。从后来"林清之变"中的表现来看,旻宁确实身手不凡。
33、震惊朝野的林清之变﹣﹣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发生在嘉庆十八年(1813)。当时,阶级矛盾尖锐,作为社会病态的一种表现,民间秘密结社活动频繁。乾嘉年间的白莲教大起义虽然已被扑灭,但其变换名目,继续活动于北方。攻打紫禁城的天理教就是改头换面的白莲教。清政府称其为邪教。
34、这次活动的首领林清是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他有个想推翻清朝统治的头脑,但自觉实力不足,害怕朝廷镇压,就联合河南等地的秘密结社。经推算,林清确定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为起事吉日(公历10月8日)。恰巧此时出现彗星,而嘉庆皇帝又去了承德,京城人心浮动,防守空虚。林清自感机不可失,便如期举事。
35、九月十五日中午,近百名天理教徒分别突袭紫禁城东西两门﹣﹣东华门和西华门。东华门守军反应机敏,立即关闭城门,混乱中,只有五名天理教信徒冲了进来,算是自投罗网,立即被禁军擒杀。而西路却得手了,五十多名教徒成功冲进了西华门,跑上城头,插上了"大明天顺"的旗帜。但滑稽的是,旗帜仅仅飘扬了十几分钟就被清军拔掉。那些冲上城头的教徒下了城又发现一个新的难题﹣﹣不认识路了。
36、都说深宫似海,皇帝老爷子的金銮宝殿该怎么走?谁也没去过。找个人问问,怎么连个人影也没有?他们忘了认识路的人都被他们打跑了。
37、不过,向导问题很快解决了,有两名信奉天理教的太监主动前来带路,但事情恰恰就坏在这两个太监身上。
38、太监带着天理教徒往里冲,绕过武英殿,就是内务府,一想起平日里受尽内务府官员的气,正好可以伺机公报私仇,让他们尝尝苦头。鼠目寸光的太监领着天理教徒对内务府施行了一顿打砸抢,直打得值班的内务府官员哭爹喊娘!时间因此而耽搁了,待赶到隆宗门时,守门护军已经闻讯关闭了大门。叫门不开?撞!
39、然而,血肉之躯如何撞得开铜墙铁壁似的朱漆大门?
40、此时,旻宁正在上书房读书。本来,他随嘉庆皇帝一同去了承德,但奉旨提前回京,于是,正赶上这场事变。当时,宫内一片混乱,后妃哭号,太监鼠窜,集合起来的军力不足百人,又不知来犯者人数、去向,不敢贸然出击,闻讯赶来的王公大臣也是一筹莫展。在此关头,旻宁成了众人的核心,他下令各门戒严,又派人去调集援军,然后命人取来腰刀、鸟枪、撒袋,迅速披挂停当,站在养心殿的台阶上,紧张地观察着。
41、隆宗门是进入内廷的关键,一旦打开,各宫就任其进入了。起事者见撞不开门,决定翻墙入内开门。
42、旻宁听到撞门声已提高了警惕,抬头一看,忽见五六名天理教徒已攀上养心殿对面御膳房的房顶,他果断地举枪射击,一名教徒中弹坠墙而亡。旻宁赶紧装填弹药,由于过分紧张找不到弹丸,于是一把扯下胸前的金扣子,装入枪膛,再次射击,将另一名手执白旗似在指挥的头目打落。其他天理教徒见受到阻击,纷纷退下阵来。增援的禁军及时赶到,在隆宗门外万箭齐发,逃跑不及的天理教徒被射杀在纷飞的箭雨之中,其中一箭还射中了隆宗门的匾额。
43、旻宁令禁军乘势在大内搜杀残余的天理教徒,又到储秀宫安慰皇后,命三弟在皇后身边时刻保护,不许片刻离开,同时在西长街布置警戒,以确保皇后安全,然后飞章上奏,向嘉庆皇帝报告这次事变的经过。此时,清军在紫禁城内的搜杀仍在进行中,直到次日,才彻底肃清宫内。九月十七日,在家中还一直翘首企盼捷音的林清被擒拿归案。
44、九月十六日,回京途中的嘉庆皇帝接到奏报,惊愕万分,忍不住声泪俱下,如此猖狂的造反是多少代未曾有过的事情啊,他如何和先祖们交待呀?同时嘉庆皇帝对旻宁大加赞扬,夸赞他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忠孝兼备,可嘉之处,笔不能宣,将其封为智亲王,加俸银一万二千两,所用鸟枪也御赐大名"威烈"。
45、旻宁当即上折谢恩,表示"事在仓促,又无御贼之人,势不由己,事后愈思愈恐",句句恳切,并且显示出一种不矜不伐的高贵气度。
46、这个时候,嘉庆皇帝是否已经立储,人们不得而知。但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旻宁肯定是嘉庆皇帝的接班人了。
47、第一个优势,排行最大。嘉庆皇帝共有五个儿子,长子已经夭折,旻宁虽然是次子,但实际上就是长子了。
48、第二个优势,爵位最高。在嘉庆帝的几个儿子中,他位列亲王,爵位也最高。
49、第三个优势,功劳最大。旻宁在镇压"林清之变"中为朝廷立过大功,他的那几个弟弟都没法跟他竞争。
50、如此来说,旻宁承继大统是理所当然了。
51、后来,嘉庆帝释放出一个很明显的信号,那是嘉庆二十四年(1819)正月,他让旻宁代表他到太庙祭祖,嘉庆帝的这一举动使朝廷上下都充分领会到这意味着什么。
52、看起来,旻宁从嘉庆皇帝手里接过政权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当时,嘉庆帝已年届六旬,他的身体表面看起来也相当不错,他还屡次向群臣炫耀爱新觉罗家族的长寿基因,对长寿更是信心十足。
53、谁都没有想到,这个身体倍儿棒的皇帝死得这样突然,这样蹊跷,随之而来的旻宁继位又充满了悬疑。
54、那是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中旬的某天,嘉庆皇帝透露了一个口风:秋天的时候,想到口外去搞一次木兰秋弥。
55、什么是木兰秋弥?这是个满汉合璧的名词。"木兰"是满语,汉译为"鹿哨子",木制,长二至三寸,状如牛角,用嘴吹出"呦呦"的类似鹿鸣之声,引诱鹿类前来并将其捕获。清朝将皇帝狩猎的专用场地称为木兰围场。"秋弥"一词起于《左传》,指的就是秋天的畋(tian)猎。木兰秋弥的地方距承德市西北一百多公里,占地面积上万平方公里。
56、康熙帝规定,每年要进行"秋弥",不仅中央各部官员必须参加,蒙古各部的王公也要汇集于此,前来参加秋弥的人员数以万计,而且要连续进行二十多天,用规模宏大来形容绝不过分。一般来说,皇帝"木兰秋弥"的用意是借此习武练兵,怀柔蒙古,同时也有消遣游乐一番的用意。
57、嘉庆帝这个念头甫一出口,群臣便纷纷表示反对。理由很简单,口外天寒,担心皇帝身体不适。七月十四日,有一个大臣再次劝皇帝在紫禁城好好休息,别出去秋弥,说着说着就说走了嘴,什么连年行猎,围场的猎物日渐稀少,基本上就剩下兔子了,我们兴师动众、长途跋涉去打兔子有什么意思呢?他力劝皇上别去。
58、嘉庆皇帝一闻此言,大怒道,你们懂什么?难道我是为了寻乐吗?我是在搞军事演习!通过打猎训练军队,同时见见蒙古王公,这关系着边疆安全呢,别等他们都造反了,我才去整治他们,那就晚了!随后,嘉庆紧急传令军机大臣,命下诏封口,申明胆敢阻止他这次行动者将被"立置于法",于是群臣缄口不言。这一雷厉风行之举也显示出嘉庆皇帝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信。是啊,如果身体情况不妙,怎么会有心情长途跋涉木兰秋弥呢?
59、时间: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历1820年9月2日)
60、这一天是嘉庆皇帝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61、清晨五点,嘉庆皇帝就起床批奏折,直到上午九点半,才吃早饭。早饭怎么这么晚呢?原来,当时人多地少,粮食不足,全国百姓都吃两顿饭,皇帝嘛,以身作则,带头为天下作表率。吃完早饭,嘉庆接着处理公务,到了中午,军机大臣来见他,拿过他批阅后的文件一看,立即劝说皇帝休息,说您龙体要紧,不能再工作了。
62、为什么军机大臣力劝嘉庆马上歇息呢?
63、因为此时嘉庆皇帝写的字大臣们已经不认得了,既像满文,又像汉文,还有横着写的,像阿拉伯文。可以想见,此时,皇帝的思维已经极度混乱了。军机大臣这么一劝,嘉庆皇帝也觉得支撑不住了,在太监的搀扶下上床休息,这一躺下,就再也没有起来。
64、晚上八点,六十一岁的嘉庆皇帝把大清政权扔在了承德的崇山峻岭之间,撒手西归了。当时,政府一半留在北京,另一半则被他带到了这荒山野岭之地。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夜静得都能听到草木之声,群臣们瞠目结舌,欲哭无泪。大清朝开国以来史无前例的一场统治危机骤然降临。
65、嘉庆皇帝死得如此突然、如此蹊跷,没有任何征兆,以致有人说他是在避暑山庄遭雷击身亡。这个说法当然十分荒唐,不值一驳。
66、嘉庆皇帝属猝死无疑。七月二十五日中午还在照常办公,午后突然发病,傍晚去世。
67、可什么病会如此猝不及防呢?我们分析一下。
68、当时,嘉庆皇帝的身体状况是这样的:
69、第一,年逾六旬,已然属于高龄;
70、第二,《清宣宗实录》中称嘉庆皇帝"天体丰腴",通俗地说就是体态较胖;
71、第三,去世三天前"偶感喝暑"-﹣出现轻度的中暑症状(头晕、头疼),但并未影响工作;
72、第四,北京到承德相距较远,在无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年代,历经长途跋涉,身体处于兴奋和疲劳之中。
73、在这种状态下猝死,病因最有可能的是心脏病或脑溢血。从下午发病,傍晚去世,去世三天前"偶感喝暑"-﹣出现类似轻度中暑的症状(头晕、头疼)来看,符合心脏病或脑溢血猝死的特点,当然,这仅是一种合理的推断而已。
74、嘉庆皇帝驾崩,这是国丧,是举国上下天崩地裂的头等大事,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新君的嗣立。
75、嘉庆皇帝猝死几小时后,旻宁便继位了。虽然旻宁一直被视为嘉庆的接班人,但当这一天(嘉庆驾鹤西去、旻宁继位)骤然降临的时候,总要有个依据,有个手续。这样的继位才合乎法理。
76、怎么才是合法的呢?这要由国家的所有者授予。当时是父死子承的家天下,没有选举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政权的传承或者根据老皇帝临终时当着群臣面所交待的遗嘱,或者依据老皇帝生前的立储圣旨。清朝实行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生前准备一道死后才发生效力的诏书,上书下一代君主的名字,藏于鐍(jue)匣,再将鐍匣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一旦皇帝突然驾崩来不及交待后事,群臣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梯子,取下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然后"公启鐍匣,宣示御书",拥立新君。
77、嘉庆皇帝临终前,是否曾经当面向群臣交待让谁当皇帝呢?没有。嘉庆皇帝病发突然,事先没有明显征兆,发病后顿时陷入昏迷,很快死亡,未就后事作任何安排。在嘉庆皇帝去世四十余天后,军机大臣在奏折中说:"大行皇帝不豫,神明稍衰,故无一言相遗。"可见,嘉庆皇帝发病后就不能说话了。
78、旻宁继位时走没走第二个程序,公启鐍匣,宣布立储密旨,然后遵旨继位呢?
79、在此,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官方说法,一个是民间说法。
80、这个官方说法是旻宁当皇帝后搞出来的,称嘉庆皇帝临终前召大臣"公启鐍匣,宣示御书",立旻宁为皇太子,然后旻宁继位。可以肯定,这是个谎言。理由有四:
81、第一,嘉庆皇帝发病后立即丧失语言功能,怎么可能召见大臣?
82、第二,《清史稿·禧恩传》记载,嘉庆皇帝死的时候大臣们没找到鐍匣,为此还发生了一场争吵。
83、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一个史实细节不可放过,嘉庆帝驾崩后,承德方面连一口合适的棺材都没有,急命北京将棺木运来,甚至不顾风水上的顾忌,指令将棺材拆解后运送,以便提高运输速度。
84、旧社会,如果家庭条件允许,一般老人都会准备好一口棺材。晚清重臣左宗棠行军时就带着一口棺材,以备不时之需。嘉庆皇帝连棺材都没带,他带鐍匣干什么?因为这两样东西都跟死亡有关,他若知道自己很快死亡,他干脆就不到承德来了。所以,承德方面没找到鐍匣是可信的。
85、第三,那么,这个鐍匣是不是放在北京了?这个可能性也是有的。但是,七月二十九日(公历9月6日),旻宁在承德接到皇太后发自北京的懿旨:皇帝龙驭上宾,嗣位尤为重大,恐仓促之中,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为此特降懿旨,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这道懿旨有力地证实了北京方面也没有找到鐍匣。如果确有"鐍匣",送来就是了,哪里轮得到太后作指示。清朝制度并没有赋予太后立皇帝的权力。
86、不仅如此,太后懿旨还可以佐证这样一个问题,她估计承德方面也找不到鐍匣,怕旻宁因此谦虚拘泥,不即皇帝位,给他送去了个依据﹣﹣太后懿旨(皇太后小瞧了"秉性谦冲"的旻宁,当这道懿旨以"六百里加紧"的速度递到承德时,大事已定,懿旨俨然成了"马后炮")。虽说太后没有立皇帝的权力,但总比什么依据都没有强。而且,作为前皇后,她有可能分享嘉庆皇帝的秘密,知道嘉庆皇帝立没立储,如果立了,是谁;还没立,想立谁。她的话还是具有权威性的。
87、第四,鐍匣和立储密旨关系到旻宁继位的合法性,是视为"传家宝"式的神圣文件,如果有的话,必定珍视万分,细心收藏,但直到今天,从未有人见过此文件。哪去了,丢了?恐怕压根儿就没有。
百家讲坛喻大华道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听喻大华讲道光皇帝、百家讲坛喻大华道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