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综合

蒋方舟方舟子?你抄袭的时候打招呼了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蒋方舟方舟子,以及你抄袭的时候打招呼了吗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在1月10号更新的《圆桌派》里,她谈年轻人的焦虑,有综艺博主评论“说的每一个字都是我本人的真实写照。”

有人认为她对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有清楚的认识,但弹幕里依旧有一堆人嘲笑:

这不是蒋方舟第一次面对争议,1个月前,她解读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被很多人说是误读。

尽管饱受争议,但80后的作家里,没有谁能像蒋方舟一样有着长久的曝光度和话题性。去年一年,她上了四次热搜。

7岁写作,9岁出书,12岁在多家知名媒体开设专栏,19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23岁大学毕业后成为《新周刊》最年轻的副主编。

这位众人眼中的“天才少女”,一直生活在争议之中:

年少出书,被方舟子质疑有代笔;

被清华录取,有人说:“一个‘早熟’的少女作家,不曾获过一个写作奖项,凭什么让清华降分录取?同样是清华自主招生,别人只能降20分,蒋方舟为何能降60分?”

写作超过20年,作品寥寥无几。年近30仍没能展现出深厚的笔力,连一个像样的代表作都没有,只能提起“7岁写作,9岁出书”的故事,无怪乎有人“伤仲永”。

争议越大,名气越大,备受质疑的蒋方舟一直保持着高度曝光率,拍过广告片,上过时尚杂志,走过红毯,被《人物》杂志评选为2018“年度担当面孔”。

2018COSMO时尚美丽盛典蒋方舟红毯图

比起作家,她更像是文化名人。

2016年,蒋方舟受日本国际基金交流会邀请,去东京生活了一年,2017年,她出版日记体随笔集《东京一年》,收录一年的日记、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内容包括旅行记录,日常生活,读书及观影笔记。

既熟悉又陌生的蒋方舟,她的《东京一年》到底写得怎么样?

这是1天1本书测评的第6本书

测评团展开了真情实感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辩题一:她的日记值得出书吗?

正方:这本书是日记体,记录蒋方舟在日本的见闻和感受,轻松好读,装帧精美,我还挺喜欢的。虽然是日记,但不是流水账,也不是废话,大部分是蒋方舟的见闻和思考,有充实的内容。

有一篇是她去参观三岛由纪夫纪念馆,写了一些细节,比如三岛由纪夫的照片,童年时是“比同龄人成熟得多的表情,直勾勾地看着镜头”,到了工作时,是“轻微的抑郁,反抗式地瞪着镜头”,写作之后又是“松弛多了”,“兴奋地放肆”。从细小的地方着手,让我对三岛由纪夫有了更多的感受和印象,我觉得很好。

反方:这本书是17年出版的,卖68块钱,那时候算是价格偏高的,但没多少内容,感觉很水,钱都花到装帧上了,里面有很多蒋方舟的照片,我不是粉丝,对她的照片完全没兴趣。

里面的文章都是一个套路:蒋方舟去看了博物馆\\戏剧\\画展,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见闻,反而是这些让她想到了一本书,然后就把这本书讲了一遍。比如她写去看了唐招提寺,提到了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小说《天平之甍》,蒋方舟就把这本小说讲了一遍,读完也不知道唐招提寺是什么样的。

说实话,感觉她在东京住了一年,也没有多深入了解东京,就是不去,她都能写出这么一篇来。

正方:我不同意,这本书又不是游记,总不能写景点介绍吧,想看日本的风景的话,网上不是有很多旅游日记和攻略吗?蒋方舟写了一个外来者眼中的东京,比如她观察到日本人爱喝酒,白天和晚上相差很大,白天是客套严谨的上班族,夜晚则变得放纵吵闹。

还有你说的写作套路,见到一样东西有感而发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很喜欢看她的这些思考,让我看到了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感受。有一篇写她去买衣服,想到了施蛰存的小说《春阳》,里面的角色第一次在大都市买衣服的场景。给我一种时空交错感,可以体会到不同人的心境。

反方:当然可以有感而发,但蒋方舟的感触方式是,联系一本文学作品,将作品讲一遍。网上有读者列出了她讲到的小说和电影,有一长串。我承认她的阅读量很大,有些也讲得很有意思,我被种草了不少书,但她这种写作方式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转述和评论占了大部分,自己创作的内容很少。

看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在看豆瓣书评,所以我怀疑,如果不是蒋方舟名气在外,这本书还会有那么多人看吗?

辩题二:讲书讲得怎么样?

正方:蒋方舟的阅读量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达不到的,无论是在看展览还是日常活动的时候,她总能轻易地将自己过往阅读的书籍与眼前所见联系起来,触类旁通,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2017年的一篇日记里,蒋方舟给我们介绍了远藤周作的小说《沉默》

乍一听《沉默》,你会想:这是本什么书?怎么从来没听过?

但是蒋方舟首先告诉我们:远藤周作在战后写的《沉默》是一部伟大的小说,甚至被誉为20世纪日本文学的最高峰。

不仅如此,这本小说的特殊之处还在于:

蒋方舟的切入点很独特。首先,她结合作者远藤周作的信教经历和日本文化传统,探究天主教在日本传教不顺利的原因。

接着,她将《沉默》和另一本也以宗教为主题的《权力与荣耀》(作者格林厄姆·格雷)做对比,思考信仰对人到底有怎样的意义与影响。

但最打动我的是蒋方舟的总结,她在书里这样写道:

听完她的解读,是不是很想看这本书?

我觉得,这足以证明她在解读书籍方面的能力。她对文学、艺术的感知力很敏锐,能够看到作品最突出和本质的特点,对书的解读很有意思,你看完她的日记,不仅能了解书的内容,还能够收获很多背景知识。

反方:你刚才说的这篇解读我也很喜欢。但恕我直言,在这本书里,这样的文章实际是少之又少的。更多时候,蒋方舟只是将一本书的内容讲了一遍,给读者剧透完了,再随意评论上几句,这篇日记就完成了。如果只是她的私人日记就罢了,既然选择出版,这样的阅读体验对读者实在是不友好。

还有一点我想强调,那就是蒋方舟对作品的解读常常落入一个很狭窄的视角,轻易做出道德判断

书里写了这样一件事,蒋方舟去看歌舞伎表演,里面的男旦名叫坂东玉三郎。这是一个世袭称号,这一代的坂东玉三郎年轻时曾经患过小儿麻痹,后来靠着强大的意志成为最有名的男旦。

这本是坂东玉三郎的个人选择,并且他自己也曾坦诚喜爱梅兰芳,并热爱表演事业。蒋方舟却只觉得从事歌舞伎的坂东玉三郎落入了悲剧的宿命,“天生就要继承这么脆弱而容易衰败的命运”。

在结尾,蒋方舟又写了这么一段话:

谁规定了男人就要像男人呢?只要是个人的选择,我们尊重就好了,男性就不能柔弱了吗?这完全是一种刻板印象。

正方:这本来就只代表她的一家之言啊,比较私人化的感想,肯定会有所偏颇。我觉得没必要上纲上线,她只是提供了另一个角度。

反方:但这说明了一点,虽然她读的书多,但很多书她并没有完全读透,也缺乏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苦难和经历的能力。这纵然与她成长于优越的环境有关,但作为一个一直以作家自居的人,她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这些都可以接受,但蒋小姐的部分文字直接照搬了别人的观点,这就无法容忍了。

正方:怎么说?

反方:在2016.1.2的日记里,蒋方舟介绍了才女黄媛介的故事,里面有这样一段:

而在2005年出版的《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里,也有极为相似的一段:

上面的故事相像我们还可以理解,但是下面做分析的那段话:他是静止的,而她则在路上吃苦受累,并为在文学史中赢得一席之地而奋斗。

这段话和后面对良与贱的观点已经直接是照抄了,学生写论文尚且需要标注出处,蒋小姐的这本书既然出版了,就更应该标准清楚,否则,与抄袭何异?

读者还以为这是蒋方舟的独创,惊喜于她的真知灼见,但这其实是种欺骗。

正方:抄袭确实无法容忍,你等我去查一下相关资料。(正方下线)

反方:如果有读者关注过12年方舟子对蒋方舟抄袭的说明,大家就会明白,摘抄别人的知识性介绍已经是蒋方舟的习惯。面对方舟子的质疑,蒋方舟在知乎承认错误,说:“确实应该注明引用。是自己不规范了。”那么短短5年之后,蒋方舟为什么忘记了自己的话,再次不加注明地引用他人观点和文章?

辩题三:语言怎么样?(这部分双方基本达成一致)

蒋方舟的文字比较流畅、自然,不会经常掉书袋,也不会刻意用华丽的辞藻,给人以卖弄之感。剖析内心的文字还是比较深刻而真诚的。

缺点就是有时候稍微有点鸡汤,但总体来说,蒋方舟的文字相比于同龄的作家,还是成熟和自然得多,能够看出经过较为系统的文字训练。

辩题四:小说写得怎么样?

正方:《东京一年》这本书还收录了一篇短篇小说《雨男》,我挺喜欢这篇小说的,题目来源于日本的“雨女”传说:

小说讲的是一个颇有天分的年轻女画家,在和一个日本男人恋爱结婚后,变成了普通的家庭主妇。超过一般的爱情故事,带有对女性命运的关怀,读后很令人痛心。

反方:这篇小说给我的感受是,蒋方舟在模仿张爱玲,只是写得非常一般。这个主题已经被很多作家写滥了,张爱玲笔下有太多类似的女性角色,蒋方舟没有更多的新意,也没有更加深刻,有种浮于表面的感觉。

她的人物设置是:有天分的中国女画家和传统的日本男上班族。这就令作品的对立显得刻意,看到这样的设定就能够想到她要表现的冲突不过是文化、性别、理想与现实这几样。故事本身没有张爱玲的气息,却偏偏模仿她的笔法和腔调,读起来有种隔膜感。

正方:我没觉得有隔膜,这篇小说从审美上看挺独立的。小说的氛围很好,常用一些植物、水、冷色调来突出潮湿的感觉和“雨男”的主题。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见面,下起了雷阵雨;写两人接吻,“濡湿的唇像下了一场暴雨”,结尾处,女主角在洗衣服,外面又下起了雨,而且漫长的雨季就要来。三种不同的雨和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影响,以及女主人公的心境都非常相关,同时应和“雨男”的主题。

反方:但蒋方舟有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小说的描写很刻意,尤其是一些细节,比如写到女主人公的房间时,说她房里有一副自己画的画,内容是“粗壮的树丛一片绿搭出,树下流过一条粉红色的河”,还说她在房间里放了很多植物,最多的是“一盆盆粉掌,绿叶托着直立的粉色佛焰苞”。在设置这些事物之后,蒋方舟还要点明道:“整个屋子性的意味太过强烈”,这句概括生怕读者看不出她的良苦用心,但显得刻意,画蛇添足。

7岁写作,9岁出书——这些故事蒋方舟自己都说腻了。但事实就是,大学毕业之后,蒋方舟再没写出什么令人惊艳的作品。

当年龄的光环从她身上褪去,当公众不断质疑她作家的身份,她自己似乎也彻底丧失了信心。

“我从去年(2015)开始从事小说的创作。对于一个新的小说家来说,我并不算老。对于一个已经写作了20年的作家来说,这个开始却来得很晚。”

很难说,蒋方舟是从哪一步开始走错的。知乎上的@猫少纳言曾经这样评价蒋方舟:“要么是天赋极低,要么是努力不够。”这话说得挺狠,但并不是没有道理。

2015年,蒋方舟出版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可惜集子里的九篇故事题材单一,缺少新意,字里行间更是找不到她当年的灵气。

这两年,大概蒋方舟自己也知道写得不好,所以她没有出书,只是不断参加电视节目,并且做了一档还算有热度的电台读书频道。

可是一个拿不出作品的作家,真的还能称之为作家吗?

今日互动话题:你对蒋方舟有什么印象?

本条内容由“1天1本书测评团”编写

不错过一本好书

不冤枉一本烂书

“1天1本书测评团”由资深图书编辑、出版人、青年学者、作家等组成。你们想测评哪本书,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有意愿加入测评团的朋友,欢迎发送邮件至xiongsl@readinglife.com。

关于蒋方舟方舟子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